To B转型To C,没那么容易
依靠B端业务立业发家,正在寻求合适的时机向C端转型的企业、走哪种路径更为适宜?
B端业务的哪些禀赋与路数,可以复制移植到C端市场?
编制C端营销预算,到底该花在哪些地方?
手握过往发展所积累的资源、渠道,以及团队信心,这事情就会好办许多吗?
事实上我们的观点是:没那么容易,一点都没。
To B和To C的线路是不一样的,或者说面对的市场和用户群体不一样,品牌传播讲究的是:对谁说、说什么、怎么说。To B与To C在上面这三个维度的策略几乎全都不一样,更无多少可以互相转化的经验。
01
To B与To C,山水两重
To B总体上决策链路更长、周期更长,相对是组织决策;To C决策链路更短、速度更快,相对是个体决策。
举个例子,一家企业需要买一架无人机用于业务,这时候涉及申请、购买、报销,甚至中间还有比价等环节。一台无人机尚且如此,如果是上百万过千万的装备或项目呢。
但是如果是自己出于兴趣想入手一架无人机,那就简单多了,看心情、看种草,哪怕预算超了只要喜欢也能拿下。
乔布斯曾说:“我喜欢消费市场,讨厌企业市场。我们设计出一款好产品,让大家知道,每个人为自己投票。就算说了yes,明天还能上班。企业市场没那么简单,真正用产品的人没决定权,而做决定的人往往又不懂。”

早在2019年,Gartner 发布了一份全球B2B行业购买旅程的调研,其中有上面这幅购买旅程地图。橙色代表了四个环节:明确需求–探索方案–需求建立–选择供应商,基本上对应了大部分国内企业从“立项”到“验收”的过程。
但是C端,就没那么复杂,原因是用户本身对于品类,特别是品牌,基本上是“心有所属”,就那几个品牌甚至就某一个品牌,有个好的购买时机或者冲动一下,也就下单了。但是,这个购买之前的心智建立,才是品牌工作的重点。
整体来看:
|
B2B |
B2C |
|
|
品牌主要打造方式 |
深度&专业沟通、垂类传播 |
大众传播、广度覆盖 |
|
品牌主要诉求方式 |
理性、信任、关系 |
情感、个性、体验、形象、互动 |
所以我们能看到To B的品牌,或许不需要识别系统很强,但是需要在技术、安全性、售后方面有强背书,对行业活动、大型合作(或战略合作)、生态搭建的诉求更明显。

C端业务的传播,也需要在上面的几点上有所体现,但是方式和渠道不同,好比你在单位做述职报告时候,与同事们一起交流吃瓜相比,氛围和感觉是完全不同的。
To C品牌更注重与用户实现“双向互动”,像老罗说的,交个朋友。

除此之外,B端市场受众相对更加集中,边界更为清晰,通过特定的几个渠道,基本可以实现对目标受众的重点覆盖。而在传统媒介日渐式微,抖音、小红书、B站等渠道成为传播新阵地的消费市场,需要因渠道制宜的寻找和沟通用户,渠道相差甚远,内容也大不相同。
02
To B品牌怎么向C端扩展
很多做B端业务的企业会说,我过去也有投资过品牌建设,也一套市场营销路数。
但过往业务增长模式单一,譬如依靠简单的搜索引擎营销或会展营销获得销售线索成单,没有系统开展过品牌建设和营销传播的企业,现在想投身C端市场,基本和新起一个品牌也差不多了,甚至更具挑战,因为除了要系统打造品牌市场能力之外,还要调整心态与思路。
所以,后面重点和大家探讨,在B端已有一定品牌基础的企业,转型C端的那些事。
一、渠道方式转变

入局C端,首先就需要往C端用户集中的渠道上转,微信、抖音、快手等有重点的运营起来。
研究这些渠道的规则与用户数据,把传播目标设定到提升获客效率与流量上来,往往C端品牌的必修课。
除了新媒体渠道,根据自身产品属性去开拓新的渠道同样重要,渠道无定数,任何可以联系到客户的触点,都可以拿来创新,这点往往更需要品牌市场团队有更高的全局观和更大的生态视角。

英特尔利用技术优势与下游的众多整机品牌进行绑定,在整机品牌的广告与产品中,以统一的标识出现在C端用户眼前,从而将品牌植入C端用户心智中。
英特尔把一个不受C端用户关注的芯片产品,做成了大众关注的品牌,并以此作为选购整机产品的重要因素,从而实现品牌化经营。
二、内容方式转变
品效合一,品牌在前,效果更重要。不能停留在单一追求效果的层面,单纯做投放、买流量,最终形成不了稳固的用户心智建立和品牌溢价,某种程度上容易陷入流量战与价格战,后面会逐步形成不投流没效果,投流了成本高的被动局面。这个时候,品牌清晰有利的定位、核心信息高效沟通的价值,就体现出来了。
如果没有系统的品牌意识,仅仅是靠流量运作来实现短链条转化,这样的项目ROI很难服务于长期发展,也不能算是品牌建设的目标。

逮虾记成功将虾滑产品(此前一个主要面对火锅店渠道的B端品牌)做成了C端的爆款产品,新的logo设计与包装、“大户人家 爱吃虾滑”的口号、新的消费场景建立、产品优势的释放......在品牌、产品、消费场景等维度重新建立了用户认知,让逮虾记名列3月抖音生鲜成长榜前列、走上了4万多个家庭餐桌。
三、运营方式的转变

很多之前做To B的品牌转To C的过程中,其品牌运营方式放在当下看的话,大多偏向传统。
虽然也会用到诸如新媒体渠道,但是运营方式的转变仍然需要时间。
从“项目制”到“个体制”的转变,对于许多企业而言,仍然具有挑战。
之前是企业客户,现在是普通消费者,产品创新与体验的升级速率被拉升了几个数量级,产品功能不仅要创新还是实时更新,用户体验也不仅是产品层面的,还会延伸出其他情感类的诉求,如个性的塑造、社会责任的体现等。
因此,新的转变首先以战略与策略为驱动,然后是组建符合需求的职能团队,最后才是执行与复盘,再简单点说,可能需要在品牌体系方面迅速补齐力量,无论是招聘、或是引入外部服务。
最后,我们想说,老方法难以解决新问题,用旧地图也难找到新大陆。
市场在变、渠道在变、用户在变,传播方式也在变。我们能做的,是想办法帮助企业洞察品牌诉求、通过将策略实打实的落地,收获品牌工作的实效。
------途朋科创局官方频道精选------